(三)打造数字广东,占领经济社会发展制高点。加快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的推广应用。积极推进政务、商务、生产、生活等领域的信息化,促进信息产业、信息技术、信息资源和信息环境全面发展。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相融合。全面运用信息技术提升产业优势,推进产品开发、设计及生产过程的信息化与自动化。实施装备制造数字化工程,推进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全力推进信息网络技术的普及应用。实施网络民生、网络创新创业、公共服务在线化三大工程和数字家庭普及计划。普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加快农村信息化,缩小“数字鸿沟”。支持建设国家南方现代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率先推进“物联网”的发展,打造全国电子商务中心。加大综合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高速公路建设力度,在全国率先推进电信网、有线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打造无线宽带城市群。推广低成本实用通信技术和服务。加强信息化立法和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四)加快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支撑广东新一轮发展。高水准制定基础产业发展战略,适度超前规划交通、能源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布局,优化整合机场、港口建设,大力兴建轻轨、铁路、高速公路、航运、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工程,加快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和能源资源保障体系。充分发挥基础设施建设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优化广东的投资环境,吸引要素资源特别是优势资源向广东聚集。
五、实施提升珠三角带动东西北战略,构建区域城乡互动协调发展新格局
推动由按行政区域配置资源向按经济区域配置资源转变,优化发展中部,振兴发展东部,开拓发展西部,扶持发展北部,促进城乡协调发展,走出一条有广东特色的统筹区域城乡发展的新路子。
(一)加强分类指导,统筹促进区域互动发展。按照主体功能区的定位和理念,珠三角重点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建设全球高技术产业研发制造和新兴产业创业基地,国际高端生产性服务业中心,区域性金融、会展、航运、物流和贸易中心。东西两翼地区重点发展现代物流、临港工业、装备制造业和旅游业。粤北山区要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的原则,积极发展特色优势制造业和资源产业,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现代农业,优先发展生态旅游业,建设生态保护区。要统筹规划、整合资源、优势互补,形成区域经济错位发展、合作共赢的良性互动格局。优化产业布局,加快发展沿海、沿江和沿高速公路经济发展带,环珠三角产业转移带,加强区域性中心城市的规划建设,在各区域内培育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制定区域协调发展规划,完善和落实发达地区对欠发达地区的挂钩帮扶机制,加大对口帮扶力度。建立促进全省区域互动协调发展的领导和协调工作机制,实现区域互动协调发展制度化。
(二)加快推进珠三角经济一体化,提高珠三角区域辐射引领能力。创新珠三角合作协调机制,探索用城市联盟等方式,推动珠三角区域合作向制度化方向发展,实现有序竞争,共赢发展。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广州要成为区域性现代服务业中心、国际商务会展中心、亚洲物流中心、国内先进制造业基地、华南科技创新中心;深圳要成为全国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国家创新型城市,成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国际化城市。提高珠三角城市化水平,规划建设珠三角大都市圈,打造亚洲发达的城市群。统筹区域发展重点,科学引导产业布局。加强统筹协调、优化分工合作、促进资源共享、增进互利共赢,推进城市规划、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生态环保一体化,推动同城化发展,进一步增强珠三角的竞争力和综合实力,为全省经济发展发挥引擎作用,增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动力。出台推进珠三角经济一体化的相关政策。
(三)“腾笼换鸟、造林引凤”,促进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加快珠三角低端产业转移,腾出发展空间,创造优良发展环境和产业配套环境,吸引承接高端产业和人才。加强规划引导,推动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优化劳动力布局。提高珠三角产业准入标准,制定珠三角淘汰类、限制类和鼓励发展类的产业政策。省财政加大对双转移的投入力度。继续扶持建设东西两翼及山区产业转移工业园区,在已认定的省级产业转移工业园区基础上,重点建设1-2个大型产业转移园区。加强转移就业的公共服务,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大力培养高技能人才,制定优秀进城务工农民入户政策,促进农业人口合理有序转移。
(四)创新发展战略和扶持方式,实现东西北地区发展重点突破。东西北地区之间和区域内部,要实行非均衡协调发展,提高人口和产业的集聚度,实现重点突破。优化发展环境,扩大城市规模,增强城市实力,以城市发展带动区域发展。做大做强专业镇,做大块状经济,发展壮大县域经济。要创新扶持方式,对欠发达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的扶持,要从单纯扶持经济增长向同时扶持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和缩小生活水平差距转变。改革重点扶持机制,采取竞争扶持方式,调动东西北地区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完善激励型财政政策,加大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完善“山洽会”合作机制,扩大合作领域。加大东西北地区交通、能源和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创造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良好硬、软环境。加大东西北地区干部培训和交流力度。
(五)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促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着力解决好“三农”问题,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按照社会事业向农村延伸、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的要求,逐步建立广覆盖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全面推行工业项目向园区集中、加快推进农田适度规模经营、有序推进农民向城镇转移,促进城乡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建立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探索建立政府补贴的农业保险体系。鼓励各地进行农村土地流转的探索,鼓励有条件的市探索农村住房制度改革。实施“万村百镇”整治工程,治理村镇环境卫生。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现代农业园区,积极发展特色、效益和生态农业,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提高农民收入。制定和实行支农惠农政策,加大对农村公共服务等的转移支付,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农田标准化改造、农村水利工程和农村环境卫生等建设投入。大力推进城乡协调发展综合配套改革,在佛山、东莞、中山等市以及有条件的地区先行试点,积极探索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
3/6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